近视术后白内障晶体度数如何测算?

眼科专业期刊《眼科》刊登了我院白内障团队的文章——“光线追踪法测算角膜屈光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准确性评估”,该论文是我院白内障团队在角膜屈光术后人工晶体测算准确度方面的初步成果。

对于白内障,大多数人并不陌生。目前,白内障是通过摘除白内障并置换为透明的人工晶体(IOL),让患者重见光明。

白内障术中关键的环节在于人工晶体的选择。晶体的选择类似量体裁衣的过程,每个人的眼部结构差异很大,因此适合每个人的人工晶体度数也不同,这就意味着白内障摘除之后置换植入的人工晶体度数计算必须非常准确。否则,患者在术后会出现近视或者远视的问题。想要在术后达到良好的视力,置换的人工晶体度数要准确的测算并进行个性化设计。

人工晶体的测算方法已经较为成熟,大部分白内障患者在术后正常视力。但随着一个群体逐渐步入白内障行列,传统的人工晶体测算方式就变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这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特点:在早年曾接受过角膜屈光矫正(PRK或LASIK),也就是近视矫正。

近视给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每年都有几百万近视患者选择通过角膜屈光矫正,让视力正常。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曾接受过屈光矫正的人群步入老年,也开始被白内障所困扰。当他们选择人工晶体的时候问题出现了:以往所有公式都是在角膜曲率正常范围内推演出来的,角膜屈光术后极大改变了角膜曲率和前后表面屈光力比例,这就超出了传统公式的范畴。

角膜屈光术后的人工晶状体测算一直是一个难题,而且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因为病例不是很多,所以很难找出一个比较准确的公式。这也是为什么有几十种相关公式存在的原因。

这就像我们平时推算一个人的体重,可以凭身高和腰围评估,但是当一个练健美的胸大肌特别发达,而腰却非常细,凭腰围判断体重就会失准,更不用说那些切除肋骨瘦腰的女士了。

由于角膜屈光矫正改变了角膜的解剖结构,按曲率或角膜地形图测定角膜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传统人工晶状体公式计算出的度数,误差较大,在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会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远视。因此,计算人工晶体的度数成为眼科界的热点,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国内外发明了几十种人工晶体度数测算公式,但准确度上仍有所欠缺,有时误差较大。

多年来,我院李绍伟教授带领团队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钻研,先采用了光线追踪技术,并比对两种公式(Haigis-L和Barrett)进行相互补足。根据这种方法,李绍伟教授选择临床患者进行矫正,取得了良好的视力,为将来这种病例的提供了参考依据。

 

文章中,李绍伟教授介绍了人工晶体选择的经验和分析原则,并展示了将此方法应用于20多例屈光术后患者的晶体选择中取得的成果。本次结果对屈光术后白内障置换人工晶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更深入的奠定了钻研坚实的基础。

北京爱尔始终本着医疗、教学、科研同步发展模式,力求打造出了一支“眼科团队”为患者提供高品质诊疗服务,积极推动中国眼科事业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0-03-07
网上预约
     

    推荐阅读